期刊精粹 | 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影响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抢先版】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影响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向城市领域的日益渗透,城市空间已成为瞬时的信息空间,并深刻影响着以空间为载体的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及行为。在这种影响下,城市居民与空间设施、城市居民之间在日常时空间的互动会形成一些新的生活活动模式和社会交往关系,作用到一定空间上,带来了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包括虚、实城市生活空间并存与交互联系,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日趋多样化、复合化、破碎化、移动化、体验化,进一步形成了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新格局,但由于信息供给和约束条件的空间差异,不同人群在日常活动模式、时间利用、社会交往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响应与表现(表1)。
表1 信息革命前后城市生活空间特征的对比分析
信息通信技术在带来上述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空间割裂与错位、生活空间景观同质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公共生活空间营造缺乏信息时代理念、部分实体社交空间被虚拟社交空间挤占等城市社会或空间新问题。从提高不同生活群体的生活空间质量与品质等方面出发,笔者认为未来城市规划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构建功能多样复合,集约高效的生活空间。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做好生活空间功能多样复合程度的界定,实施城市建设用地的弹性化规划。积极培育混合居住空间、新型办公空间、承载学习功能的休闲空间等新型空间形式。同时,将城市中需要更新改造的废弃空间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打造成集娱乐、休闲、工作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空间载体。
(2)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内涵。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过程中应当保护历史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多样性,挖掘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内涵,注重城市特色与内涵在居民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上的表达与创新融合,尝试具有活力的更新方式,改善呆板的城市形象和单调的城市生活空间。
(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空间正义。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求合理衡量的基础上,明确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节点布局、建设时序等。此外,降低信息化水平较低人群信息基础设施的空间使用成本,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空间正义,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
(4)优化公共空间,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公共空间的信息化水平,并开放公共空间,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适时整合城市各类社会资源,进而挖掘公共空间的发展潜力。
(5)促进虚实社交网络融合,化解虚实社交孤岛。倡导社会交往回归部分实体空间,积极营造现实交往氛围,在不同尺度上构建更加开放的现实交往空间。同时,也需要把虚拟社交空间接入现实交往空间,构建线上线下交流融合的新型社交空间。
(6)探索居民活动规律,落实“人本”规划。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可以借助大数据及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问卷调研小数据,分析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移动的时空距离、个体空间行为、社会关系网络、居民生活状态、微观生活决策等,从城市居民的微观行为特征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的形成过程和内在机理,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生活空间的质量。
作者:姜玉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jiangyupeidl@126.com
甄峰,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zhenfeng@nju.edu.cn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